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股票配资平台网站
9 月 12 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邀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,以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、副部长王东伟、副部长郭婷婷,介绍"十四五"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,并答记者问。
"十四五"时期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 106 万亿元,比"十三五"时期增加 17 万亿元,增长约 19%;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过 136 万亿元,比"十三五"时期增加 26 万亿元,增长 24%。
五年里,大量"真金白银"投向了发展大事和民生实事。"十四五"时期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 20.5 万亿元,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19.6 万亿元,卫生健康支出 10.6 万亿元,住房保障支出 4 万亿元,加上其他领域支出,财政民生投入近 100 万亿元。今年,国家财政安排 1000 亿元发放育儿补贴、200 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。
蓝佛安表示,"十四五"时期,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,集中财力办成许多大事要事;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,始终留有后手,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。下一步,财政部门将继续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,增强灵活性预见性,加强对形势的前瞻研判,做好政策储备,主动靠前发力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财政发力空间依然充足
"十四五"以来,我国财政政策始终保持积极取向,致力于扩内需、惠民生、支持科技创新等。
五年来,我国赤字率从 2.7% 提高到 3.8%,今年进一步提高到 4%。2025 年赤字率为 4%,赤字规模为 5.66 万亿元;安排新增专项债 4.4 万亿元;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1.3 万亿元;发行特别国债 5000 亿元,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——这些政府债券规模加总合计 11.86 万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
"十四五"期间,扩大内需战略愈发重要,积极财政政策打出系列"组合拳",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,致力于全方位扩大内需。
截至 2025 年 8 月底,国家财政一共拿出约 4200 亿元,大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,带动各类商品销售额超 2.9 万亿元。近两年,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 1.5 万亿元,推进"两重"建设。五年来,共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19.4 万亿元,支持建设项目 15 万个;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3.33 万亿元,支持水利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"十四五"时期,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 3186 亿元,比"十三五"时期增长 29%,用以实施稳岗返还、就业补贴等,致力于扩大就业。近年来,我国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,2022 年增设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,2023 年大幅提高"一老一小"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,减轻个人育儿和养老负担,累计超 6700 万人受益。
蓝佛安表示,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,具有扩大总需求和定向调结构的双重优势。"十四五"以来,财政政策始终保持积极取向,力度上更加给力,工具上更加丰富,发力上更加精准,时机上更加灵活,对财政宏观调控的规律性认识也在逐步深化。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,始终留有后手,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。
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我国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,这是有充分依据的。首先,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。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,为中国经济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。经济向好,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、财政实力的增强,宏观调控的财力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。第二,我国财政政策的运用越来越娴熟,财政政策工具箱越来越丰富,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升,财政政策空间利用效能也随之提升。第三,随着存量风险逐步消化,以及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机制进一步健全,财政政策空间被腾挪出来,未来可用空间进一步提升。第四,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协同,也能进一步提升政策效力。另外,"十四五"时期,我国着力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,在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同时,也为我国宏观经济营造更优的环境,创造出更大的财政政策空间。
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
去年四季度,我国推出共计 12 万亿元一揽子化债举措:一次性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6 万亿元,在 2024 年至 2026 年每年 2 万亿元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;从 2024 年至 2028 年,每年安排 8000 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,五年合计 4 万亿元,用以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,支持地方用于化债;2 万亿元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,允许按原先合同在 2029 年及以后偿还。
蓝佛安表示,这一系列举措,叠加前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,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收敛。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,地方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资源、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,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、痛点和难点。截至 2025 年 6 月末,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,意味着 60% 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,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。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,风险显著降低,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。
蓝佛安表示,截至 2024 年末,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 92.6 万亿元,包括国债 34.6 万亿元、地方政府法定债务 47.5 万亿元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10.5 万亿元,政府负债率为 68.7%。根据 IMF 今年 4 月发布的报告,G20 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 118.2%,G7 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 123.2%。同时,我国政府债务对应着大量优质资产。总体看,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,风险安全可控。
在一揽子化债举措作用下,我国地方隐性债务规模有所缩减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3 年末全国地方隐性债务规模为 14.3 万亿元,2024 年末则缩减至 10.5 万亿元,一年间减少了 3.8 万亿元。
杨志勇表示,2024 年隐性债务规模减少,这是化债成果之一。未来我国隐性债还将进一步缩小,直至消失。从化债到现代化的政府债务管理,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将越来越规范。按照去年布置的化债计划进行,化解存量债务,遏制新增隐性债,推进财政科学管理,地方政府债务会逐渐走上规范的法治化之路。
展望"十五五",我国将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。
蓝佛安表示,未来将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,提前下达部分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,靠前使用化债额度股票配资平台网站,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。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,确保用得好、还得起、可持续。强化专项债"借用管还"全生命周期管理,推进隐性债、法定债"双轨"合并管理,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。依法加大债务信息公开力度,提升管理透明度。科学安排债券规模、结构,合理把握发行时机、节奏,保障重大项目、重点领域资金需求,提升债券资金使用绩效,更好发挥政府债券的带动放大效应。强化风险监测预警,从事后"救火补漏"扩展到事前"防患于未然"。健全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管理机制,防范兑付风险。保持"零容忍"高压监管态势,层层传导压力,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,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。
兴泊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